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2020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除了白衣天使們立刻加入“戰局”,奔赴在一線外,也有一群特殊的群體無聲地支持著他們——各類機器人們。國家工信部特別發布《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 協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議書》,倡議進一步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把加快有效支撐疫情防控的相關產品攻關和應用作為優先工作。在全國各地,人工智能正全力助力“逆行者們”。
快速檢測體溫、減少人群接觸、分擔醫護工作、防止交叉感染……機器人在疫情期間的表現也用“實力”證明,它們將在各領域都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
室內空間消毒機器人,實力認證
疫情至今,想必大家每天都在絞盡腦汁消毒,但若缺乏相關知識,不僅容易做“白用功”,甚至釀成慘劇。
無法確保全面消毒?
擔心消毒是否達到標準?
消毒后多久可以進入室內辦公避免殘留傷害?
大家在忙于消毒的同時,這些問題又成為了新的隱患和擔憂,先來看一張圖:
不難看出,機器人消毒的優勢相當顯著:360度照射,無死角。而自動設定的消毒模式,也避免了人員消毒過程中可能造成的傷害。同時消毒后可檢測消毒劑濃度,當達到安全值時,再對工作人員開放空間,確保安全。這一系列的優點,充分說明了消毒機器人“代勞”的必要。
埃頓和鈦米聯合推出的這款消毒機器人,達到專業醫用級別,采用集成式消毒,包括紫外線、過氧化氫霧和等離子過濾,在室內空間自動循環噴灑微米級超干霧消毒劑,實現高級別的空間消毒效果,目前已經應用在全國60多家三甲醫院。更重要則是擁有《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認證證書。此次重點疫情區武漢已有10臺分布在協和、中南、中心等定點醫院的隔離病房、門診、手術室等區域。替代人工,徹底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助力新冠肺炎的防護工作。
地面消毒機器人
病毒不單單純在在空氣中。醫學觀察發現,現在病毒主要的傳播方式是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飛沫有可能沉降到地面上,讓地面沾染病毒,而在地面清洗的過程中,能夠實現同步消毒,很大程度上的可以降低空間的病毒傳播風險。同時,在高度敏感或隔離區,通過地面消毒機器人可以有效的預防交叉污染。目前在中國頂尖醫院、機場和大學等都取得了良好的反響。
●零接觸機器人,防止交叉感染 ●
互動機器人,把好第一關
疫情來勢兇險,一旦掉以輕心隨時都可能被入侵。復工之后,我們不可避免地重新回到人流密集場所,雖然辦公地點幾乎都設有測溫點來實時監控進出人員的情況,但是這樣真的是完全安全的嗎?萬一被測者已被感染,如何保障測溫人員的安全呢?
這些問題的答案呼之欲出——沒錯,機器人就是非常恰當的“替身”。在疫情期間,大屏顯示、多點溫度測量功能 (多人可同時測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同樣具備別認證功能,可以幫助企業進行無接觸前臺登記,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群密集接觸,是疫情期間非常關鍵的“防護措施”。
而它的熱成像功能更能為眼下的情況提供幫助。簡單來說,即是以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結合紅外熱成像技術,可以在一定面積范圍內對人流區域多人額頭溫度進行快速篩選及預警,解決了佩戴口罩及帽子造成的面部識別特征較少的問題,方便對人流聚集處的快速篩選。
目前政府交通樞紐如機場、火車站等,也都在大量安裝使用熱成像測溫,讓測溫更有效率也更安全。根據新聞顯示,百度已在北京清河火車站落地AI多人體溫快速檢測解決方案,基于人臉關鍵點檢測及圖像紅外溫度點陣溫度分析算法,可實現人流密集場所的快速體溫檢測。
無論是簽到、測溫還是簡單的咨詢、帶領參觀功能,互動機器人都具備了一位“前臺”的優良素質。疫情過后,相信它也可以成為企業得力的一份子。
送物機器人,跑腿能手
快遞小哥在室外奔波,送物機器人在室內跑腿,代替完成重復性高、附加值低的工作,節省更多的人力及時間成本。
其實在疫情中,它能做的遠不止這些。隔離病房的危險眾所周知,即便身著防護服,也不能完全避免感染的可能。而機器人代為送藥送餐、消毒殺菌以及溫度檢測也早已不是新聞,在它們的幫助下,我們能做到有效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降低醫護人員的暴露風險及工作強度。
消毒巡邏機器人,移動消毒,巡邏喊話
目前,武漢、上海等抗疫一線的街頭已經出現了自主移動消毒機器人,在醫院的病房、門診或實驗室里,它們可以邊移動邊消毒;在社區里,它們能在5分鐘內完成200個電話,助力疫情排查;在重點區域和道路,它們不停喊話,作為民警搭檔,協助警務巡邏……而在我們的辦公空間,也有這樣一位“24小時守護者”,能夠在目標區域內自動噴灑消毒劑,通過語音喊話,加強大家的安全防范意識,減少人員工作負荷的同時降低感染的風險。
由于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利用機器人來完成某些替代性工作,可以有效防止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所可能造成的疫情擴散。在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案例的治療過程中,機器人已經派上用場。
從體溫檢測到大數據警報防控,從智能問診到規范化防護,人工智能在抗擊新冠肺炎這場戰役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們變“被動”為“主動”,為一線醫護人員減輕一定工作強度,讓他們能夠將精力放在更重要的地方。此次疫情,機器人們的表現也讓更多人看到它們的“實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會成為守護我們的又一“武器”。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